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15篇
  免费   1698篇
  国内免费   2019篇
林业   2895篇
农学   1801篇
基础科学   1078篇
  3576篇
综合类   10751篇
农作物   1408篇
水产渔业   1104篇
畜牧兽医   2245篇
园艺   727篇
植物保护   1347篇
  2024年   128篇
  2023年   611篇
  2022年   1074篇
  2021年   1111篇
  2020年   1053篇
  2019年   1138篇
  2018年   749篇
  2017年   1190篇
  2016年   1435篇
  2015年   1214篇
  2014年   1512篇
  2013年   1475篇
  2012年   1920篇
  2011年   1910篇
  2010年   1517篇
  2009年   1448篇
  2008年   1179篇
  2007年   1225篇
  2006年   972篇
  2005年   787篇
  2004年   523篇
  2003年   465篇
  2002年   310篇
  2001年   299篇
  2000年   253篇
  1999年   209篇
  1998年   159篇
  1997年   177篇
  1996年   161篇
  1995年   143篇
  1994年   126篇
  1993年   119篇
  1992年   78篇
  1991年   77篇
  1990年   51篇
  1989年   54篇
  1988年   32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3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91.
因为具有高效、便捷、灵敏和低廉的特点,发光细菌己成为水质急性毒性快速检测的不二之选,在国内外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中。本文针对发光细菌的特性、种类、发光机理及其在农业水质检测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对发光细菌于农业水源污染检测中的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92.
农村社区疫情防控工作的创新点在数字治理。以北京市部分农村社区的具体案例为研究对象,并结合浙江等省市的精密型疫情防控措施,提炼了应用风险放大框架进行数字治理的关键点,并建立了信息传播机制和放大反应机制的分析模型,最后从流程管理、设备开发、反馈渠道和科学研究四个方面提出农村社区数字治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93.
本研究以河西走廊荒漠绿洲边缘关键天然固沙植物沙拐枣为研究对象,对流动沙丘、固定沙丘不同生境的沙拐枣种群扩张特征进行调查,旨在更全面地认识其种群扩张特征和对干旱高温环境的适应对策。结果表明:(1)沙丘不同生境,沙拐枣种群扩张方式存在显著差异:在流动沙丘,丘间低地和过渡带以有性繁殖为主,无性繁殖为辅;迎风坡和背风坡以无性繁殖为主;而随着流动沙丘固定,种群以有性繁殖为主,无性繁殖数量和所占比重显著下降,并导致种群数量下降。(2)不同生境中沙拐枣种群密度与年龄均呈显著负相关,种群以幼龄苗为主,种群最大年龄出现在丘间低地,为36龄。(3)流动沙丘不同生境根状茎主要为2年生,多年生根状茎长度较短;而固定沙丘不同生境根状茎年龄结构较为均衡。  相似文献   
94.
为了筛选品质优良、适宜加工的无花果品种,以8个无花果品种为试材,对其外观品质、营养成分及加工特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外观品质方面,供试品种果实为近圆球形,呈黄绿色、紫红色及黑紫色等多种颜色,波姬红和玛斯义陶芬单果质量较大,分别为62.10 g和52.67 g,紫色波尔多果孔直径最小,有利于贮藏和抵御病虫害。营养成分方面,供试品种含糖量为10.78%~14.86%,含酸量为0.06%~0.43%,其中斯特拉具有最高含糖量和最低含酸量,属于浓甜型品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紫色波尔多最高,为21.43%;不同无花果品种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接近,为6.21~7.14 mg/kg。加工特性方面,供试无花果品种含水率为17.60%~29.30%,出汁率为28.19%~41.00%,波姬红出汁率最高、含水率最低;果胶含量为64.63~91.50 mg/kg,单宁含量为89.81~160.10 ?滋g/kg,紫色波尔多及斯特拉果胶及单宁含量较高,会加大果汁加工澄清护色处理难度;POD活性明显高于PPO活性,说明无花果中引起酶促褐变的主要因素是过氧化物酶POD;加热后颜色变化?驻E*为2.41~17.83,波姬红、芭劳内、斯特拉和玛斯义陶芬果汁色泽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95.
为改善挂面制品的营养保健功能,研发谷物加工副产物的深加工产品,将经过超声波-酸解法改性处理后的麦麸粉添加到面粉中用于制作酸改性麦麸挂面。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优化确定酸改性麦麸挂面的最优配方。结果表明,在面粉100 g的基础上,酸改性麦麸粉添加量为6%(相当于面粉质量的百分比)、水添加量为56%、食盐添加量为3.5%、食碱添加量为0.4%、羧甲基纤维素钠添加量为0.4%,此条件下制得的挂面品质良好,且外观、适口性较好。  相似文献   
96.
林盘是川西平原地区一种极具特色的传统农村聚落形态,具有突出的农业文化遗产价值。植被是构成林盘的核心要素,了解植物群落的历史变化过程可以为传统林盘的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首先通过查阅历史资料掌握传统林盘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然后选取成都市郫都区4个林盘样地和3个灌渠边林地进行植物群落调查,从而比较不同时期林盘植物群落结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林盘植物群落结构发生的主要变化包括乔木层中的传统优势种杉木、楠木及柏树被黑壳楠取代,林盘植被趋向单一化;竹类的物种丰富度下降明显,竹林退化严重;灌渠林地中桤木及柏树被枫杨和构树取代,竹类基本消失。川西平原地区社会和经济的变迁破坏了传统农业系统中人口、耕地和林盘之间的平衡,从而导致了林盘植被群落结构的改变。  相似文献   
97.
琯溪蜜柚园土壤酸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为了研究蜜柚园土壤的酸化特征,从而为蜜柚园土壤改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集福建省平和县319个蜜柚园的土壤样品和25个蜜柚园土壤剖面表土层(0~20 cm)、亚表土层(20~40 cm)和底土层(40~60 cm)的土壤样品,分析了蜜柚园土壤pH值的分布特征、影响蜜柚园土壤酸化的因素和土壤pH值与盐基饱和度和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含量间的关系。【结果】平和县319个蜜柚园土壤pH值的变幅为3.26~6.22,其平均值为4.34,有89.97%的果园其土壤pH值低于柑橘生长适宜pH值的下限(pH为5.0),其中pH<4.5的强酸性果园占67.71%。25个蜜柚园剖面土壤pH平均值不同土层的高低顺序是表土层>亚表土层>底土层,与表土层土壤的pH值相比,亚表土层和底土层pH<4.5的土壤占比分别提高了50.00%和35.71%。土壤的酸化提高了土壤交换性氢、交换性铝的含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pH值与土壤盐基饱和度及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含量间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说明酸化会减弱土壤的保肥能力,导致土壤钙、镁元素的缺乏。蜜柚园土壤的酸化程度随蜜柚树种植年限、土壤碱解氮含量及氮肥施用量、土壤有效硫含量的增加而降低。【结论】平和县蜜柚园土壤酸化现象严重,且园土亚表土层和底土层的酸化问题较表土层更为突出,氮肥和硫肥的过量施用是引起土壤酸化的原因。鉴于蜜柚园土壤的酸化特性,文中提出了降低果园氮素和硫素的投入、结合果园深翻改土施用碱性土壤改良剂、增施有机肥等防治蜜柚园土壤酸化的措施。  相似文献   
98.
基于中华稻蝗转录组数据库,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搜索获得1条OcKnk基因全长cDNA序列,采用qRT-PCR检测其组织部位表达特性和其在表皮发育过程中表达情况,明确其分子特性,采用RNAi技术结合表型观察,研究其对中华稻蝗蜕皮和生长发育的影响,以明确其生物学功能。组织部位表达结果显示其在中华稻蝗体壁、前肠和脂肪体表达最高,发育表达结果显示其在表皮不同发育日龄均有表达,且在蜕皮前期和后期表达显著高于其他日龄。生物学功能研究表明,注射dsRNA后,多数虫体难以成功蜕去旧表皮,导致死亡,少部分可蜕至下一龄期,但活动力较低,行动缓慢,最终死亡。研究结果表明OcKnk参与昆虫生长发育和蜕皮过程,可作为重要靶标基因,为下一步害虫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9.
The removal of infected individuals is a common practice in the management of plant disease outbreaks. It minimizes the contact between healthy individuals and inoculum sources by reducing the infectious window of contaminated individuals. This requires early detection and consistent removal at landscape scale. Roguing of mats with symptoms of banana bunchy top disease (BBTD) in Cavendish banana production systems has been tested in Australia, using trained personnel, but has never been tested in smallholder systems. We studied the effectiveness of long-term consistent roguing in prolonging the productivity of banana orchards under smallholder farming systems in highland banana and plantain dominated production systems in Africa. We assessed the possibility of low-risk seed sourcing from the managed plots. Roguing reduced BBTD incidence to 2% in managed farmer fields and to 10% in experimental field plots, while a nonmanaged field eventually collapsed in the same period. With roguing, new infections decreased monthly compared to an exponential increase in a nonmanaged field. The emergence of new infections in both managed and nonmanaged farms followed a seasonal cycle. BBTD managed plots were a source of low-risk seed for replacing the rogued mats in the same fields, but perhaps not safe for use in nonendemic areas. We conclude that it is possible for smallholder farmers to recover and maintain banana productivity with rigorous roguing, which would entail early identification of symptoms and early removal of diseased mats. Studies are needed on the intensity of roguing under different disease and production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00.
石宝英 《林业科技情报》2020,52(1):11-13,18
以5年生36个杂种落叶松家系为材料,测定其树高、胸径生长性状,估算变异系数、遗传力和遗传增益,筛选出优良家系。结果表明:各家系的树高、胸径存在较丰富变异,树高变异系数小于胸径,树高、胸径极显著相关(P<0.01),家系间树高、胸径差异均达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以10%的入选率,初选出家系1317、1324、1318、和1327为优良家系,树高平均增益为15.98%,胸径平均增益为29.4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